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正文

    只要这3个贫困乡镇再加把劲,鲁甸就能实现全县脱贫摘帽了!

    2018-01-22 17:18:28    浏览:1    点赞:0

    多举措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丁世新 摄


    宽阔的硬化道路、热闹的广场、整洁卫生的村容村貌、房屋前后被绿水青山围绕……历经地震涅槃重生后的国家级贫困县昭通鲁甸县,人居环境和群众生活方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。该县在恢复重建脱贫攻坚双推进的工作中,多举措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,加大产业扶持力度,整合落实项目和涉农资金等。目前,仅有3个贫困乡镇未脱贫摘帽。


    建档立卡8个贫困乡镇仅有3个未脱贫


    据介绍,云南昭通鲁甸县位于云、贵、川三省结合部,是昭通市的南大门,国土面积1484平方公里,辖10个镇2个回族乡,97个村(社区),总人口46万人,居住着回、彝、苗、布依等13个少数民族,占总人口的20.6%。境内最高海拔3356米,最低海拔568米,立体气候明显。鲁甸自然灾害频发,贫困人口多,贫困程度深,属国家级贫困县。


    数据显示,2014年,鲁甸县共有建档立卡8个贫困乡镇、66个贫困村、35625户128700贫困人口,贫困发生率35.91%。通过努力,2014年脱贫3068户11570人。2015年脱贫4469户15456人。2016年实现桃源、茨院2个贫困乡摘帽,25个贫困村出列,6255户22254人脱贫。2017年实现江底镇、火德红镇、龙头山镇3个乡镇达到摘帽,18个贫困村出列,9310户32221人脱贫。目前,全县还有乐红镇、水磨镇、梭山镇3个贫困乡镇,23个贫困村,12960户48870人贫困人口,贫困发生率为13.64%。


    全县贫困村制定有脱贫攻坚实施方案


    全县40名处级领导、114家中央、省、市、县部门挂钩帮扶工作。从市、县部门选派87名驻村扶贫工作队长担任村(社区)第一书记,进一步夯实贫困村党组织建设基础。坚持“党建带扶贫,扶贫促党建”双推进,采取机关、企业带村的方式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。


    该县严格标准、严格程序,完成12个乡镇97个行政村1700个村民小组117042户430027农业人口基本信息精准识别摸底调查。认真对照“贫困人口脱贫的6条标准,贫困村出列的10条标准,贫困乡镇摘帽的11条标准”,建立项目需求清单,修改完善形成县级项目库,确定了道路、人畜饮水、通电、广播电视网络、活动场所、产业发展、集体经济、专业合作社、危房改造9大类659个项目需求。

    结合村情实际,聚焦致贫原因,科学制定了全县91个贫困村村级脱贫攻坚实施方案。对已脱贫的贫困人口做好巩固提升工程,确保持续稳定增收。


    大力发展产业 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能力


    万亩花椒基地 王安国 摄


    把持续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,加大产业扶持力度。投入专项产业扶贫资金3895.77万元,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。其中,建档立卡户户均补助3000元扶持资金,每村安排不低于10万元的集体经济扶持资金,持续增强贫困村贫困户自身造血能力。投资3亿元建成占地200.8亩的高原生态农产品加工园;以民族文化、樱桃文化休闲旅游为重点,带动了第三产业快速发展。

    2017年发放小额扶贫贷款3226户,贷款金额14602.4万元,贴息补助资金692.898万元。在贫困村新建、提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,为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、农业组织化程度,推进贫困群众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
    整合涉农资金 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


    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 丁世新 摄


    据了解,该县2017年实际整合多部门财政涉农资金37661.89万元,用于贫困乡村基础设施、产业发展、民生改善、公共服务、生态建设等。大力实施整乡整村推进项目、道路工程、饮水工程、村民活动场所等项目。加快推进高稳产农田建设,电力基础设施建设,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,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。


    通过教育、医疗等社会事业条件的改善,有效减少了贫困群众因学致贫、因病致贫等现象,保障了贫困群众学有所教、病有所医、困有所助。


    投入200余万元保障困难群众温暖过冬


    文化惠民演出 周迎春 摄


    以空巢老人、鳏、寡、孤、独、残、弱、病等特殊困难群众,留守儿童及在校学生,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,聚焦群众衣食住行、教育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,全面走访、全面排查,全面跟踪解决存在的问题。同时,全面做好道路交通安全、抗冰保通,做好农作物、牲畜养殖、苗木基地的防冻抗寒工作,广泛开展冬季用火、用电、防冻、防煤气中毒等安全常识,引导群众增强安全意识和能力。截至目前,全县已投入资金200余万元,全部用于保障困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。


    来源丨云南扶贫热线记者 熊强

    责编丨郭家龙


    0
    !我要举报